“木雕历经制图、选料、粘贴图纸、打坯、细工雕刻、修光打磨、打蜡等7道基本工序,容不得半点急躁,需心中有数,行之有方……”“剪纸是门技艺,稍不注意就会剪坏,多剪一毫就会破了底线……”在咸宁市通山县非遗馆,非遗传承人们一边展示着精美的手工艺品,一边讲解背后的故事。
咸宁作为楚文化发源地之一,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4项,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35项,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72项,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52项。这些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,也是孕育廉洁文化的深厚载体。
近年来,咸宁市纪检监察机关立足本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清廉元素,精心挑选具有本土特色的非遗项目,解锁其中的“廉洁密码”,打造独具魅力的廉洁文化品牌,实现古今“廉”动、历久弥新。
为系统挖掘非遗项目中的廉洁元素,咸宁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联合党委宣传、文旅等部门力量,深入到全市70个乡镇(街道办事处)、1074个村(社区),获取非遗信息7000余条,汇编成普查资料,走访非遗传承人,邀请专家学者开展研讨,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廉洁文化内涵,并将其融入到廉洁文化宣传教育的各个环节。
图为木雕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,让非遗“老”手艺,焕发文化育人“新”活力
如何用活非遗载体,在传承创新中讲好廉洁故事?非遗传承人积极担任廉洁文化宣传员,讲述通山木雕、赤壁油纸伞、崇阳提琴戏、嘉鱼簰洲圆子等非遗技艺中的廉洁文化元素。该市纪检监察机关结合本土特色非遗项目,精心创作出《琢木·树人》《纸伞清韵 匠心传承》《戏连人生》《做簰洲鱼圆·悟清白人生》等一批以“非遗”为主题的廉洁文化作品,让“老手艺”人讲活清廉“新表达”。
“非遗”的生命在于传承,“非遗”的“廉”味在于深入人心。该市找准非遗传承、廉洁文化与旅游的契合点,串“珠”成链对全市各地博物馆、群艺馆、历史文化展馆等阵地进行整体规划,绘就非遗廉洁文化地图,分类打造推出“非遗”“廉旅”新路线。同时,将非遗传承融入清廉咸宁建设,推动“非遗”廉洁文化进社区、进家庭、进学校、进企业、进农村,通过举办非遗廉洁文化作品展、开展非遗技艺体验、表演非遗文化戏曲等深受群众喜爱的方式,传递“以廉为荣、以贪为耻”的价值理念,让廉洁之风吹彻千家万户,推动廉洁文化家喻户晓、深入人心。(方明威 李超)